兒科相關新聞
媒體: 晴報
少女自14歲起停止發育 父母狂買補品增高仍無效
一名17歲中國少女自14歲以來,身高一直只得148厘米,反而父母分別有172厘米及162厘米高。對於女兒一直未能增高一事,父母一直耿耿於懷,3年來不斷買補品、增高產品,但仍未有任何效果。其後父母帶少女到醫院檢查時,發現少女原來患有先天性卵巢發育不良綜合症。
更多內容媒體: 東網
矮小非病 勿亂打賀爾蒙增高
家長希望子女快高長大,但子女身高早有遺傳因素注定。大部分出現矮小徵狀的兒童,不長高的原因更是不明,令家長困惑。兒科專科醫生鄭碧純表示,部分家長過分緊張,以為多做跳高、打波等運動,甚至吃增高營養品可助遺傳性的矮小孩子增高,但其實未必有用。她建議,家長若擔心子女生長狀況,可向專科醫生求助。
更多內容媒體: 晴報
缺乏皮質激素 恐致性早熟
七歲的欣欣熱愛運動,最近下課後身體總是傳出一陣陣的異味,媽媽還以為是女兒運動的關系。適逢一年一度的學生身體檢查,除了體味問題,醫生還發現欣欣個子比同齡的孩子高大,而且長出了陰毛和少量腋毛,唯沒有乳房隆起的情況。盡管如此,醫生相信欣欣的性發育已經開始,故建議她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
媒體: 晴報
孩子高得早未必好
「才升上小學幾個月,女兒的校服裙穿上去已經明顯短了,小孩高得真快!」帶著女兒進行年度學生健康檢查,小玲媽媽高興地與醫生分享女兒快高長大的喜悅。然而,當醫生仔細地為小玲進行各項檢查,發現其乳房稍微隆起,相信她已經開始發育了。
媒體: 信報
注意孩童長高速度
「孩子長不高怎麼辦?」常有父母因子女長得矮小而憂心忡忡。子女怎樣才算矮小,家長可參照母嬰健康院手冊上的生長圖表,如果子女身高在百分比線3%以下,即在一百位同齡同性別的小朋友當中,排行最小的三名,便屬於身材矮小,有需要找醫生跟進。
媒體: 晴報
矮小是遺傳?
有時候,父母帶孩子來看我時會不約而同地提問同一個問題:「他 / 她那麼矮,是不是我倆的遺傳基因問題?」孩子矮小是有家族性的可能,但正所謂「十只手指有長短」,家族性矮小雖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並非唯一因素。
媒體: 信報
真想孩子快高長大?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長得高大,身體健康,因此祝孩子快高長大是每個父母、長輩對孩子期望。但可有想過孩子比別的孩子長得快並不一定是件好事。一個人的高度主要取決於遺傳因素和掌管生長的荷爾蒙,外在的因素也有些影響,例如充足的睡眠、適量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都能在某程度上讓孩子長高一些。
媒體: 890期 《忽然1周》
雜誌專訪 : 食不停的小孩
一般人不吃一餐半餐沒所謂,陳詠怡的女兒食少一餐卻隨時沒命。 她的女兒患了罕見的先天性胰島素分泌過多症,由出世開始便要 24小時不停食,補足糖分才能保命。 吃奶不夠,要加飲葡萄糖水;再不夠,喝生粉水;還不夠,索性在胃開個造口,直接補給。 六年來,這個媽媽的 24小時,都要跟女兒的病魔搏鬥。
媒體: 1110期 《壹周刊》
雜誌專訪 : 過早發育變矮小
性早熟的定義,是女童八歲前出現乳房脹大和來經,男童則是九歲前睪丸脹大和陰莖增長變粗。兒科專科醫生鄭碧純指出,根據定義,區太女兒不算性早熟,但就屬於提前踏入青春期,「九歲之前,每年增高不超過六厘米,但她七歲已增高十厘米,證明當時已經開始發育。」而向鄭碧純醫生求診的個案,多數是這類型,「醫學界懷疑同進食含類雌激素食物有關,曾經有個七歲女孩乳房不正常脹大,原來她一星期食幾次雞翼,停食之後,乳房開始停止脹大。」性早熟小朋友日後身材會比同齡小朋友矮小。鄭碧純解釋:「他們的增高期比正常小朋友短,另外其骨骼生長板(可以不斷分裂和增長的軟骨組織)亦會提早閉合,之後就不會再長高,所以早發育小朋友早期確會高人一等,但最終卻會比正常發育小朋友矮四至八厘米。」
媒體: AM 730
新聞專題 : 可以餵哺母乳嗎?
好些大型研究均指出,餵哺母乳與否,孩子感染到乙肝的比例都在百分之一到五左右。所以不少國家的兒科學會表明只要孩子有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親還是可以給嬰兒餵哺母乳。但如果母親需要服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話,因為還沒有充分的數據證明它的安全性,最好還是用奶粉吧。
媒體: AM 730
新聞專題 : 停不了的咳嗽
孩子往往開始有些咳嗽,特別是在一大清早和晚上。而白天其他時間可能並沒有徵狀,即使用聽診器也未必有甚麼發現。然而久而久之,愈咳愈多,痰也愈來愈多,甚至開始出現喘鳴或呼吸困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氣管敏感或哮喘了。而有鼻敏感的更屬於高危的一群。 對這些氣管容易敏感的孩子,每到這個時候,家長都要特別留意。盡早帶孩子去看醫生,若沒有及早治理,就容易出現喘鳴或呼吸困難的現象。在早期通常可以服用一些抗敏感、鬆氣管的藥物來治療。 如果孩子反覆或持續咳嗽,就要考慮用低劑量吸入性類固醇來治療及預防。這些藥物的功能在於減輕氣管的敏感程度、減少氣管內膜的發炎以至水腫及增加氣管的穩定性。 除此之外,當然要盡量減少到人多車多的地方。 教孩子留意身邊的同學朋友,如果有人患上傷風咳嗽,要減少近距離接觸或請他們戴上口罩。而平時健康的時候應多帶孩子做運動,增强抵抗力。
媒體: AM 730
新聞專題 : A 型鏈球菌(續)
所有年齡、性別、種族都可能被鏈球菌感染,嬰兒期最少見,青春前期最常見。不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疾病。三歲以下較常見的會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和皮膚感染;六歲到十二歲的孩子則以扁桃腺炎和猩紅熱為多。若以季節來分,晚冬初春咽喉感染較多,晚夏初秋則皮膚感染較多。咳嗽、打噴嚏、直接接觸等都可以被傳染到鏈球菌。 雖然扁桃腺炎、咽喉炎是臨床診斷,要確診是否由A型鏈球菌引起的則需要化驗。可以用傳統的細菌培養,也可以用快速測試。治療的方法很簡單,最有效的抗生素是盤尼西林類的,服用一個療程就可以了。如果患者對盤尼西林類藥物敏感,可選用紅霉素類的抗生素。
媒體: 都市日報
新聞專題 : 性早熟 影響子女高
子女成長發育是必經階段,但若此階段提早來臨,家長千萬要小心,因為這可能是「性早熟」的徵兆。有兒科醫生表示,過早發育會影響高度,令子女長大後較其他人矮。
媒體: 明報
新聞專題 : 性早熟研究﹕體內塑化劑高
台灣塑化劑污染食品風波掀起當地家長憂慮子女發育問題,本港衛生署數據則顯示,近年女童性早熟個案上升,由2008/09學年298宗增至09/10學年319宗,其中兩女童年僅5歲已乳房發育,本港雖未有大型研究分析女童愈趨早熟成因,但醫學界指食物和環境雌激素問題已惹起關注,台灣和上海更有研究指早熟女童體內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塑化劑明顯較高。
媒體: 頭條日報
新聞專題 : 早檢嬰兒黃疸成因
不少人初為父母,都會對兒女有黃疸問題而擔心不已,部分家長更懷疑與餵哺母乳有關。其實,初生嬰兒出現黃疸十分常見,與餵哺母乳並無關係。黃疸是指嬰兒皮膚及眼白位置變得發黃,透過醫生檢查均可找出成因。嬰兒黃疽問題以「生理性黃疸」佔大多數,一般情況下,紅血球代謝後會被分解成膽紅素,但嬰兒肝臟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部分膽紅素難以即時分解排出,堆積體內遂令身體發黃。另小部分嬰兒會因患酵素缺乏症等問題而形成「病理性黃疸」。
媒體: AM 730
新聞專題 : 可以餵哺母乳嗎?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是幫助血裡紅血球穩定的一種酵素。缺乏這種酶的病人在服用某些藥物、食物和接觸過某些物品時,會破壞紅血球細胞,引起急性溶血、黃疸、血紅蛋白尿、貧血等症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不過患兒平時和常人一樣是健康的。此病不影響小孩的體格發育,也不影響他們的智力發展,目前並無治療的方法,只能提示防範。
患有蠶豆病的孩子的飲食必須遠離蠶豆,同時亦要注意嗅覺、觸覺因素,例如是臭丸、樟腦、冬青油、萬金油和顏料等。家長帶孩子看醫生時一定要跟醫生講明缺乏G6PD酵素,因為某些西藥例如抗生素等,以及中藥中的薄荷、樟腦、牛黃解毒丸等常見藥物都容易誘發溶血,一定不能碰。有蠶豆症的孩子是有必須注意的地方,但只要多留心、多看看,其實生活上跟其他的孩子並無很大的分別。
媒體: 頭條日報
新聞專題 : 生長激素治矮小症-打針增高愈年幼愈有效
一般人均認為,個子矮多是因為父母矮遺傳所致,故子女也不會高到哪裏去;然而,從現代醫學角度解釋,「生得矮」除了是遺傳外,還可能是因為其他疾病而起。確進孩童成長中心兒科專科醫生鄭碧純表示,天生缺乏生長激素或甲狀腺激素、唐氏綜合症患者等,都有身材矮小的徵狀。另外,有的嬰兒即使「足月」出生,可是體重仍然輕於二點五公斤,即屬個子細小類別,這些嬰兒若未能在兩歲前追上正常幼童的身高,日後成為矮個子的機會也較大;而他們長大成人後,患上二型糖尿病或肥胖等新陳代謝綜合症的機會亦會較高。